春天计划用脚步丈量北亭,用双眼寻觅被

2022/6/14 来源:不详

“番禺小谷围岛北亭文物径”是岭南建筑学社的一项自主调研计划,参考香港文物径(Heritagetrail)模式,发掘北亭村所遗存具有观赏、研究价值的古建筑、文化习俗、历史事迹等历史文化遗产,并将之整理成参观路线,并作相应知识指引。年3月12日周二下午,为响应年建筑学院学风建设“春天计划”,建筑班的同学们在班主任李雪老师的带领下,对北亭文物径进行了考察与记录,用脚步丈量北亭,用双眼寻觅被遗忘的文物。

图1北亭文物径(图片来源:岭南建筑学社)

考察对象:陈氏宗祠

信息记录:周萃楠、曾柳瑞

文物点信息:

1、历史文脉:在村民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封(音)、罗、吴等族群曾在北亭生活过一段时期,但后来又迁居他乡;大约在南宋,发源于颍川的陈氏迁入北亭,随后,崔氏和梁氏分别在元末和明初到此定居。解放后,宋氏从南亭迁入北亭。至此,北亭形成了近代以陈、崔、梁、宋四大姓氏为主的族群。“陈氏宗祠”即是四大姓之一的陈氏后人所建祠堂,号“世昌堂”(音),建于清末民国(-),并于年12月被确定为广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可惜的是,祠堂现已埋没在一堆临时建筑之中。

2、建筑特色:陈氏宗祠总面阔16.05米,总进深22.2米,为两进三开间。两进建筑均为人字形山墙、硬山顶,灰塑雕花龙船脊(船头已断),屋面使用碌筒灰瓦,后进山墙为蚝壳墙。一进头门面阔三间,采用青砖墙面,花岗岩墙基下,外檐柱采用鸭屎石柱、石础以预防风雨对木构架的侵蚀。祠堂梁架的斗拱与木雕、两侧山墙墀头的砖雕与龙船脊的石雕都具有明显的岭南特色。

相关图片:

图1陈氏宗祠正立面(图片来源:曾柳瑞摄)

图2陈氏宗祠梁柱体系(图片来源:曾柳瑞摄)

图3历史建筑标识(图片来源:周萃楠摄)

图4后进蚝壳山墙(图片来源:周萃楠摄)

考察对象:博凌大街镬耳山墙

信息记录:黄正杰、杨玉敏

文物点信息:

1、历史文脉:据村民所述,“博凌”之名源于“博陵”。博陵本为陵名,后转为郡望名。宋代《广韵》记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博凌郡主要是崔氏居住地。镬耳山墙是广府地区常见的山墙形式之一,形态优美,做工相对复杂,形似跳跃而起的鳌鱼,形制上较为高级,早期具有一定地位的家族才能使用,后期则富裕者广而建之。另有说法称镬耳山墙似宋代的官帽,颇为形象。

2、建筑特色:该建筑做工精美,有镬耳山墙,门楣灰塑,天井中有天宫赐福砖雕。

相关图片:

图1入口和镬耳山墙(图片来源:李雪摄)

图2天宫赐福砖雕(图片来源:黄正杰摄)

图3建筑内部(图片来源:李雪摄)

图4镬耳山墙(图片来源:杨玉敏摄)

考察对象:字屋

信息记录:陈林源、林董伟、李伟荣

文物点信息:

1、历史文脉:年年底,梁伯的书法被留学法国的海归艺术家陈洲意外发现。陈洲感叹: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梁伯,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如数家珍。“中国传统文化在没落,他把这么美的语言写在这么廉价的材质上,非常难得和珍贵。”年4月,梁伯的木板书法被运往红专厂艺术创意区用作展览,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后来法国艺术家、斯特拉斯堡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前院长Jean-MarieKrauth先生到梁伯家拜访,也不禁称他为“真正的达达主义者”。当然,梁伯不知“达达主义”为何物,更不知道一战时欧洲几个流亡文学青年——达达主义开创者们,在瑞士一家小酒馆尽情恣意地抛开一切形式、目的和终极意义,随心所欲地讨论艺术,追求随兴而为的境界。

“字屋”建于20世纪30年代,楼高两层,半圆形的窗楣刻有雕花装饰,屋顶铺有刻上“寿”字的瓦当,二楼阳台以蓝釉宝瓶状栏杆作装饰,阳台上和大门外种满了各种文竹、桂花、观音竹、散尾葵等花木,清新幽雅。

相关图片:

图1合照(图片来源:李雪摄)

图2同学在介绍字屋(图片来源:李雪摄)

图3字屋入口书摊(图片来源:林董伟摄)

图4受赠字墨(图片来源:张坤豪摄)

考察对象:显杨梁公家塾

信息记录:吕叶恒、郑鑫

文物点信息:

1、历史文脉:梁显扬是梁氏相对较晚的子孙,“显扬梁公家塾”几个大字是当时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先生所题,因为当时梁显扬之子就读于中山大学,于是请许先生为其父亲之祠题字。之所以称作“家塾”而不作公祠说法不一,其中一说为清末由于家族势力强大,建祠堂之风盛行,朝廷怕生乱子便加以限制,故各族人将新建的祠堂改称“家塾”而避之,而对于此祠所以为“家塾”,据梁显扬后代所说,该祠堂一方面是为祭祖,一方面是用以造福后代,为后世提供好的教育条件,该祠堂堂号为“荫顺”也许与此相关。

显杨梁公家塾现在转租给别人生活办公13年。据住户介绍,他们租借时,家塾的天井已经被封上了,四周墙壁全是厚实墙,南北两侧房间全是黑房间,建筑内部客厅受西窗采光,里面的通风只能靠门口、西向小窗和新风系统来进行空气交换,建筑内部居住通风和采光目前存在比较大问题,希望后面改造可以对居住空间有所改善。

2、建筑特色:从形制来看该祠堂比前面三祠堂等级均低,为内凹门式,不用柱子,两进。屋脊部分为波博古脊,作为古民居建筑常见屋脊形式之一,博古部分常用卷草纹·如意纹进行装饰。

相关图片:

图1家塾入口合影(图片来源:路人甲摄)

图2梁伯向同学们介绍家塾(图片来源:李雪摄)

图3住户与同学交流(图片来源:李雪摄)

图4家塾周边环境(图片来源:李雪摄)

考察对象:元始梁公祠,梁家宗祠

信息记录:陈绮雯、谢宇静

文物点信息:

1、历史文脉:元始梁公祠即梁东林祖父梁元始的祠堂,始建于清道光三年()。祠堂如今被出租给一位退休老教授用作工作室,里面也进行了修缮和改建,但基本保留了原有的风貌。

2、建筑特色:元始梁公祠是一座两进一院落,青砖砌筑,门头木构梁架精美,还有石虾公梁。祠堂二进内墙还留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壁画,颇有纪念价值。

相关图片:

图1元始梁公祠(图片来源:谢宇静摄)

图2元始梁公祠(图片来源:谢宇静摄)

图3公祠内展览的广绣(图片来源:周萃楠摄)

图4贝壳制成的假山(图片来源:周萃楠摄)

考察对象:梁氏宗祠

信息记录:陈绮雯、谢宇静

文物点信息:

1、历史文脉:梁氏宗祠是祭拜此地梁氏第一代、梁元始父亲梁云松的梁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三年()。梁云松又名永思,因此该祠堂堂号为“永思堂”。门口楹联“本安定名宗考卜亭山绵世胄,選昌华勝地敞開轮奐壮尊彝”为其学生陈文琪所作。根据楹联可知,梁氏发源于安定,北亭梁氏来到此地选亭山、昌华一带定居,据村民所述,他们的先人南下的中转地和多数岭南族姓一样为南雄珠玑巷;“尊彝”本义是古酒器名,也泛指祭祀时所用礼器,是代代相传的,所以我们认为“壮尊彝”可以意译为“壮大本宗族”的意思。年9月,梁氏宗祠入选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2、建筑特色:梁氏宗祠的规格明显比他子孙的祠堂都要高级:“包圩”足有1.4米,是村中所有宗祠中最高的,坐东向西。原祠广三路,深三进,第一进为祠堂处理日常事务之用,第二进为看墙,第三进摆放许氏各代祖先牌位。祠堂现仅存第一进建筑,包括头门与两侧青云巷和左右路建筑。总面阔41米。

相关图片:

图1梁氏宗祠(图片来源:陈绮雯摄)

图3精美的灰塑(图片来源:李雪摄)

图2梁氏宗祠(图片来源:陈绮雯摄)

图4第二进已改建成两层水泥房(图片来源:陈绮雯摄)

考察对象:渭水桥

信息记录:张坤豪、林泳豪

文物点信息:

1、历史文脉:渭水桥就横架与北亭涌之上,位于北亭村桥门大街与渭水大街。据说,北亭村崔氏族人为了缅怀先祖,就把这座桥命名为“渭水桥”,以表示后人不忘先祖建桥利民的美德。渭水桥还是北亭洲“昌华八景”之一,名为“渭桥烟雨”。

2、建筑特色:渭水桥为三块花岗岩长石并成的梁式桥。桥长10米,桥面宽1.8米。桥头两岸各建筑门楼一座:东门楼为“乔门”,西门楼为“渭水”。

相关图片:

图1渭水桥(图片来源:林泳豪摄)

图2渭水桥(图片来源:林泳豪摄)

图3渭水桥(图片来源:林泳豪摄)

图4上桥的入口(图片来源:李雪摄)

考察对象:南园崔公祠

信息记录:张瑞陈洁莹

文物点信息:

1、历史文脉:愚菴与南园均为崔大衍之子,而崔大衍的祠堂正是北亭崔氏的“祖庭”——崔氏宗祠。祠堂的一个重要的世俗功能是摆婚宴、龙船饭等喜宴的场所,每当有宴席,村里便组织村民齐心合力,烹调摆席,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从准备到宴席,均热闹非凡。

2、建筑特色:南园崔公祠位于愚菴崔公祠北边不远处,两进三开间,镬耳山墙,檐下山墙有砖雕樨头,门面其余部分用大量花岗岩,如檐柱、束腰柱础、虾弓梁、大门框、牌匾、墙脚等,显示出典型的清代中后期风格。

相关图片:

图1天井(图片来源:陈洁莹摄)

图2镬耳山墙(图片来源:陈洁莹摄)

图3正门(图片来源:张瑞摄)

图4梁、柱(图片来源:陈洁莹摄)

考察对象:崔氏宗祠

信息记录:江泉、海刚

文物点信息:崔氏宗祠,坐西向东。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30.46米,总进深52.47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头门前有石地坪,面积约平方米。中路建筑和左右路建筑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绿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

1、历史文脉:光绪六年庚辰科会试中试二百二十四进士殿试三甲第三十名朝考二甲第九十名钦点内阁中书崔其濂立

2、建筑特色:位於北亭村村外的崔氏宗祠,估計最早建於明朝末年。該宗祠有三進大院,严格遵守对称的比例,布局严谨,有秩序。整體建築保存相當完整,建築格局幾乎沒有變樣,外牆上的灰塑、磚雕、石刻以及大木門上的門神繪像都清晰可見。在祠堂的院內,擺放有『打谷機』等多種古老農具,院落裡還散落著工藝十分精美的小石獅等雕塑。

相关图片:

图1崔氏宗祠正面(图片来源:李雪摄)

图2宗祠内侧廊(图片来源:江泉摄)

图3崔氏宗祠内灰塑(图片来源:李雪摄)

图4崔氏宗祠内院(图片来源:海刚摄)

考察对象:北亭码头

信息记录:梁豪森、林鸿威

文物点信息:

1、历史文脉:北亭村位于小谷围岛(现大学城)。所谓的“亭”,原指驻扎兵马的地方,相当于岗哨、兵营。相传南汉王刘隐墓(襄帝陵)、刘龚墓(康陵)都在岛上,并设南北两亭,这2个亭的兵应该是用来守陵的。早在五代十国时期,这小谷围是南汉皇帝的狩猎场所在地,几代南汉帝王的陵冢也正在小谷围。由于小谷围岛孤悬珠江中心,不通陆路,人员往来只有水道可行。穗石、北亭、南亭、练溪这几条村都在江边,都各自建了码头。

2、建筑特色:北亭村的北亭码头,当年是在华南师范大学正门附近。码头覆盖在一棵大榕树之下,重建于年7月,此日期被用碎瓷片镶嵌在水泥地面,沿岸两侧放置着几个石柱础,供人歇座。花岗岩石阶引入江面,两侧水里分别竖立着一肥一瘦两座石马头,据说作辟邪之用。以前码头是连接北亭与对岸瀛洲航线的登陆点,如今航线早已取消,这里渐渐归于平静,偶有村民、学生到此钓鱼、聊天、看风景、发呆,如果遇着夕阳西下,这里将有一番美好浪漫的景致,是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小世界。

相关图片:

图1码头榕树(图片来源:梁豪森摄)

图2码头一角(图片来源:阿叔摄)

图3夕阳江景(图片来源:林鸿威摄)

图4江边小憩(图片来源:李雪摄)

在这次考察之前,大部分同学对北亭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宵夜、大排档、桌球、水果、旅馆、出租屋;而这次的文物径考察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到了北亭村被遗忘的另一面。番禺小谷围岛上的北亭村曾是广州的鱼米之乡、岭南传统古村落,有众多的古代祠堂、民居、庙宇、桥梁,甚至是皇家陵墓。

令人惋惜的是,在这次考察中我们看到的许多文物都已经随大学城的建设变得面目全非,又或者其居住环境因为采光、通风及其本身的结构等问题变得十分恶劣。如何振兴我们的乡村,如何在保留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为乡村寻求发展,是我们每个学建筑的人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end-

撰文编辑

周萃楠

指导老师

李雪

责任编辑

杨璐瑶

广大建院团委学生会

广大建院团委学生会官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