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这个村做了多年灯笼
2022/6/12 来源:不详说起西陇灯笼,
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普宁西陇村,
男女老少都熟悉这门技艺,
以至于西陇有“日出千灯”之誉。
西陇灯笼以西陇为名,村民则各自发挥所长,互相配合,互为依存。使得这一品牌享誉海内外,产品销往潮汕、兴梅、海陆丰,以至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西陇灯笼是纯手工制作。广宁竹、观音竹、粉竹是制作西陇灯笼的理想原材料。这些竹有着其他竹料无法代替的正直、节长、内薄、柔韧等特点。有好竹,才能削出竹篾,编成灯笼胚,再加工装饰,从而成品。
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手艺,在潮汕地区很有名气。西陇灯笼传世已有多年的历史。
灯笼对于潮汕人民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说起灯笼,有着一门名为写灯笼的手工艺。
写灯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灯笼既是“祈福的工具”又是“门户的标志”,不同的姓氏,其渊源不同,在灯笼里就体现出来。所谓灯号就是各姓氏创姓之初的封地地名,或是古时候皇帝对其先人所封赠的官衔,或是对其德行美誉的褒扬。
”潮汕农村自古流传下来这样的习俗,“正月点灯笼”。
在潮汕话中的“灯”与“丁”同音,“竹”与“德”同音,所以竹子做的灯笼有着“财丁兴旺”“德泽绵长”的寓意。灯笼在潮汕的功能不仅有照明和观赏两项,还有祈福和门户的标志。每年除夕夜开始,潮汕乡村各家各户乃至祠堂庙宇都有挂灯笼祈福的习俗,正月里,一些村落还有夜幕下“游灯”的惯例,以祈新年五谷丰登、合乡平安。
潮汕人利用灯笼作为祈福的工具,这样的风俗也是各有不同的,正所谓“一乡一俗”。
澄海、饶平一些乡村的新婚人家,要在正月十五夜带着灯笼到祖祠,借用祠堂里的火烛点亮灯笼,谓之“添丁”
潮安一带的民众,除夕夜每家每户都要由男主人提着灯笼到神庙,借神庙火烛点亮灯笼,带回家挂于门前,谓之借神明之光保佑合家平安。
揭阳、潮阳、汕头等地民众习惯将写有“天地父母”、“合家平安”等字样的灯笼作为吉祥物挂于门前。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灯笼的利用已经在慢慢淡化中,但是只要有吉庆节日,不管是在城市里还是农村里,大家依旧会大红灯笼高高挂,这种习俗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是普遍的庆祝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