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淡泊丨竹韵禅境
2022/5/9 来源:不详竹文化
竹,在中国传统中悠悠五千年,竹子与我国人民的生活劳动息息相关,与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竹子是古代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美的象征”,“竹文化的国度”
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竹子与松树、梅树合称冬季的三大吉祥植物。许多叶似剑鞘的竹子,枝繁叶茂,在竹波荡漾,连片成海。它们有的如绿珠坠地,有的又如翠云接天,那千姿百态的竹海里,竹叶婆娑起舞,摇曳万里。置身于竹海,处处饱含着竹的清香。其情其景其幽香,无不使人陶醉。
竹子也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竹子清峻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古人说:“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常听别人说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形象,一直为世人所钟爱,同时也是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竹象征气节。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文人爱竹,古已有之。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
竹子是常绿多年生植物,一般的竹子在春.冬.夏生笋,且有年份之分。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是种坚强的植物,有君子之称,一生中仅开一次花。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竹刻、竹笛...竹全身是宝,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福利和方便,群众熟悉它、喜欢它。
“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
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佛教与竹的因缘佛教与竹的因缘,与儒家虽有些相同,但更有一些丝丝缕缕的禅意。禅,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静虑”。它原本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
竹不开花,不炫耀,不卖弄。独立特行,精练简约,有一种冷清的感觉,就像一位打坐的僧人,静静地待在一隅。
据说,佛陀悟道后,就是在竹林精舍领着他的众多弟子进行修行参道。在佛陀那里,众生皆有佛性。而竹的佛性,是空,是静,是不争,是放弃。
竹禅画竹竹禅是晚清时期画坛的画竹名家。在竹禅的画中,无论是竹画,还是人物,都有一种一望而知的野逸之气。擅绘山水、人物及竹石,擅以浓墨与淡墨相间写竹竿和竹叶。有意味的是,竹禅在画竹中常常缀以短句或小诗,为其平静的画面画龙点睛,画僧始终是艺术领域的一道独特风景。
禅画就像禅宗中用棒喝、偈谛的方法令人开悟:对于禅修的僧人来说,书法和绘画都是一种方便法门;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禅画可以让人体验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
释迦牟尼在竹园讲法作为佛教创始人的释迦牟尼和中国佛教中最熟悉的观音菩萨,特意选择幽静、清雅的竹园讲佛法,做道场,不能说是一种巧合,说明竹子作为一种“法身”,已深深融入了中国佛教。现在很多竹种的名称也还带有浓重的佛教色彩,如体态和蔼的是观音竹,竹节象弥勒佛肚的是佛肚竹,竹杆基部如十八罗汉的是罗汉竹,烟雾缭绕中诞生的是紫竹,僧人手中捏出的是方竹,以及贵州的梵净玉山竹,四川的金佛山方竹,湖南君山的圣音竹等等。
观世音菩萨与“紫竹林”普陀山观音菩萨住在“紫竹林”在普陀山双峰山下,潮音洞上,相传是观音居住的紫竹林,现有紫竹林庵,出紫竹林庵向下的平坡建有“不肯去观音院”,三面环海,风景极为优美。相传观音身边的善财龙女就居住在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的“潮音洞”中“白莲台上弥陀佛,紫竹林中观世”都很熟悉尤其在紫竹林中坐的一手执净瓶,一手执杨枝的观音菩萨圣象龙女站在身旁,鹦鹉扣衔佛珠,善财童子在下面参拜这一幅精美的圣象图不知令多少见过的人心羡神往.....竹与禅境竹境通于禅境是中国寺庙园林常用的以竹造景的主要原因。山西省平陆县的古八景中,有一个“竹林晓钟”。竹林就是竹林寺。传说唐朝睿宗时,有个和尚名智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地方,没有竹子枝棵,而地上却有竹影,细观之还仿佛见到一位老人。
后在此建寺,因有竹影之盛,取名竹影寺,也叫竹林寺。竹林寺的景致,一在于竹景,二在于钟声。关于竹影,寺内的墙壁上曾有这样一首诗“夜静人无语,风吹竹有声,披衣开户看,原来是春风”。竹林寺建于唐睿宗开成年间,距现在多年,历经战乱,沧桑巨变,只剩一块石碑,碑上铭文有“竹林圣境,天下俱闻”、堂廊完备,以及鸣钟击鼓万古长新等记载,可想而知当时的盛况。按照佛教说法,竹之名相不过是藏识中熏习所染因缘和合的幻相,既非竹来眼里,也非眼到竹边,只是一心所在。也就说,无论是否有竹林,只要心到,竹境总是存在,竹境总能通于禅境。竹与佛教音乐以大同云岗石窟为例,在第十二窟中前室北壁和东壁雕三开间仿木殿宇和屋形完,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荃摸、巢、笛、鼓等乐器,其中大多数是由竹制成的。僧人斗笠印度佛教的雨伞换成中国佛教的斗笠,斗笠,又名笠帽、箬笠。晴遮日头雨遮水,有“斗笠芒鞋一头陀”的赞语。《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友人灵澈和尚去寺中归宿。苍翠竹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寺中的晚钟声。灵澈背着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沿着青山独自走向远方。
精炼的语言,恍如图画,淡雅的意境,和高僧的风致太配。没有一句写人,可灵澈那潇洒出尘的气质,尽在笔端。来如风雨,去似微尘。竹子与佛教结下的不解之缘历史悠久。竹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渗透,互为融合,共同发展,均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