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子木老家那片魂牵梦萦的竹林,给了我生命
2022/7/11 来源:不详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不可居无竹
01久居城里,是体验不到被竹林包围的居家日子的真切感受的。公园里、街角边,这里一丛、那里一簇的,都只是三三两两、稀稀疏疏,像散落的记忆,不成体系,不就篇章。触发我对竹子、确切地说是有关毛竹的记忆的,是那次登上故乡的狮子岩眺望远处村庄的瞬间,一片又一片葱绿的、翠绿的、墨绿的竹林,把村庄包裹得严严实实,像蚌壳紧紧地把蚌肉包裹在严密的壳里。每一位离村的游子,对居村岁月的念念不忘,就像飘浮在村庄上空的炊烟,在瓦屋的上方弥漫着,盘旋着,怎么也飘不远。我是在寒冬里来到这个世界的。在闽东北部海拔多米的高山上,冬天出奇地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果腹尚且艰难,遑论穿得暖和了。襁褓中的婴儿,一天要尿湿数次小裤子,外婆不停地洗啊洗,晾在生着炭火的竹焙上,慢慢烘干。换洗的婴儿裤没几件,有时才换洗的还没烘干,身上穿的又尿湿尿脏了。炭火透过竹篾传递热度,将小衣裤上的水蒸气一点点地蒸发,烘干的衣裤穿在身上暖暖的,宝宝露出了咯咯的笑声,不哭不闹,母亲放心地去做家务活了。我的记忆里,没有这样的片断,但母亲有,她对我说了,我也就晓得了。这是竹制品传递给我的生命里最初的温暖。待到学会拿调羹吃饭的年龄,父母开始教我怎样使用筷子。父亲从屋后竹林里砍斫回竹子,用柴刀削成的筷子,那两根小竹棒,培养了我用细嫩的小手从碗中夹取食物的最初的能力,通过味蕾锁定了一方山水养育出的最初的也是永远的味道。那一张一弛、一松一紧的笨拙动作,打开了饥饿的我对食物与生俱来的无法抵抗的诱惑。这样的诱惑,是永远也不满足的。当碗里空空如也,当母亲温和但坚决的对我不可贪食的提醒,促使我不得不缩回伸出的筷子,放在嘴里,轻轻地咬着,吮吸着竹尖传递的味道。在我的家乡,管这双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筷子叫“箸”,比“筷子”省了一个字。过日子像说话,能省则省。后来我终于知道,我们的祖先也一直是这么叫的,也是这么写的,我渐渐地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这样的古诗中,想象着远古的生活图景。童年记忆里的冬夜出奇地冷,一宿要被冻醒好几次。我夜里总是和妹妹一起挤外婆的那张床,盖的被子总感觉不够暖和,那床由白花花变身黑不溜秋、从温暖舒适变成凊冰坚硬的单薄被子,是日子最辛酸的写照。我和衣而睡,因为冷而蜷缩着身子,这样的睡姿,虽确保了脚不受冻,但背脊又不挨被。每晚,外婆藏在被窝里的火笼,总要被我和妹妹挤来挤去,两双小脚使劲向外婆的火笼挤啊挤,恨不得把火笼挤成暖手壶。为防止火笼翻倒,外婆只能仰躺着睡觉,双腿夹着火笼,不让我俩造次。有时睡深了,或许是在梦境中吧,我会突然用力地一脚蹬出,把外婆狠狠地蹬醒,许是疼着了吧,外婆也不客气地还我一个狠狠的捏,把我捏得疼醒,这时我才知道又闯祸了。尽管是疼醒了,却不敢吭声,假装沉睡的样子,“嗯”了一声继续睡。听长辈说,夜里火笼上床,把被子烧了个洞的事时有耳闻,由此引发火灾、甚至烧死人的悲剧,也曾发生过。我村在民国年间,就曾发生过夜里睡觉打翻火笼引发火灾、将数座百年老屋连同高悬在厅堂上方的县衙旌奖的牌匾一同烧为灰烬的惨况,损失永远也无法弥补。没有被冷到怕的人,是不能深切感受“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窘迫的。寿宁民谣唱的“寿宁有三宝,蓑衣当棉被,火笼当棉袄,蕃薯当粮草”,唱的就是过往岁月艰难谋生的生活图景。感谢那用竹篾编织而成的火笼,在每一个寒冷的冬夜里,给我传递着最熨帖的温暖。02竹子,在我的成长记忆里,各种生活场景中几乎无处不在。将远处山泉引到家家户户的水笕,是用一根根竹子对劈再对劈后拼接铺成的;父亲春天下田劳作,捉回的一条条泥鳅、捕获的一只只黄鳝、捡拾的一粒粒田螺,是装在鳅箩子(竹笱)里带回的;采收的春茶装满竹箩时,父母最盼望的就是赶上时节卖个好价钱,这样买化肥和缴纳学费的钱就有保障了;夏天坐在竹椅上纳凉或阅读,竹片的清凉与皮肤接触的瞬间,凉凊的感觉舒爽透心;秋收时节,父亲扛上竹制的打谷梯,一把把稻谷高高扬起,落在打谷梯上,谷子与稻秆脱离,装袋挑回家,母亲在每天一早的清晨就挑到屋外,曝在竹簟上,中午翻一番,傍晚收谷入仓;冬天来了,母亲从竹筒里掏出从春藏到冬的山蕨,用来招待串门的村邻姐妹,又准备着来春掩制咸菜。每天的日子,或苦或甜,或浓或淡,都在这各种竹具里演绎着、穿梭着,过得真切实在、有滋有味。
毛竹的雅用并不仅拘限于此,居家过日子的场景中,用途还多着呢。锯一截,用刀劈成一条条细长的簿竹片,一把鼎筅(锅刷)就制成了;母亲每天一早起床做饭,先把米倒入鼎中,烧沸,用笊篱捞起半生不熟的米粒,倒入饭甑中用旺火蒸熟,米汤则用来做汤,一举两得,营养并不丢失;蒸饭的空档,善于利用时间的母亲还争分夺秒地挎起菜篮,马不停蹄地到菜园里摘回配饭的菜蔬;走亲戚或遇红白喜事时,米线、面条、鸡蛋、猪肉什么的,往竹编的菜篮子一放,方便得很;米砻碾好的米,需用篾筛筛落难以吞咽的谷胚;外婆、母亲梳头用的竹梳子,是用上好的竹料细心制作的。毛竹的粗用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装蕃薯、马铃薯用的竹筐,装泥土、农家肥用的簸箕,曝番薯米用的番薯匾(竹笪)。扫地的扫帚是用竹枝绑扎而成的,菜园四周防鸡鸭的篱笆也是用竹片加竹枝编织而成的。最简单粗暴的用法,一是直接砍了论斤卖,二是当生火做饭的柴火烧了。再真实的日子,也有迷蒙的时候。当父亲远行、家人生病、心有疑惑、吉凶不知,我们兄弟仨升学考试,及至后来交女朋友,一家人往往就把希望寄托在到村口黄山公庙问筶上。先是外婆操心,外婆走后,这事就由母亲负责。占卜吉凶、逆顺的竹筶,是从山里的竹林中挖毛竹的根部精心制作而成的,一阴一阳,像弯弯的月儿,合在一起是一个整体,分开后落地有全阴、全阳、一阴一阳三种形态,分别代表不宜、哈哈、大吉。占卜前,求愿者先跪在垫子前,向神灵诉说自己所求为何事,然后从签筒中摇出一枚竹制的签诗,再问筶,只有一阴一阳才成筶,成筶后再依签诗内容作定夺。竹具,不仅串连起生活的春夏秋冬、阴晴圆缺,还架设起人神通灵的桥梁。不只管你眼前生活的苟且,也管你的诗和远方的田野。似乎再没有哪样东西,能如此紧密地和你的生活发生着关联了。这里说的都是毛竹的用法,毛竹是大竹,用途广。但老家不只生产一种竹。据清康熙版的《寿宁县志》之《物产》篇记载,境内成长的竹类有猫竹、黄竹、石竹、苦竹、紫竹、化竹、斑竹、雷竹、方竹、江南竹、钓丝竹、观音竹等十二种。我对竹类大家庭如此多成员认得并不全,有的压根儿就没听说过。至于毛竹之名,县志中为何不载,我不得而知,但查阅资料后揣测,应是猫竹或江南竹。小竹中,我比较熟悉的,一种是化竹,搭豆棚、瓜棚最常用,其笋叫化笋,味道鲜美,寿宁人百吃不腻;一种是黄竹,可作曝衣竿用,也可用作鱼篓兜的鱼杆用;还有一种低矮细小的叫观音竹,主要的用途就是年兜用作屋顶扫尘。谁说山货不稀罕,百般用途是毛竹。不敢想象,农民居家过日子,如果没有竹子,那么多实用又实惠的日常生活用具,有什么材料可以替代。如果没有合适的材料得以替代,居家过日子得有多少不便和多么单调。03诚然,就像任何一种植物一定都有它的以假乱真的克隆版一样,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毛竹也不能避免它带给人们恼人的一面。
最恼人的是竹蚊叮咬。凡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如果房前屋后种植有毛竹,一定都经历过夏天里与竹蚊斗智斗勇的战斗。竹蚊可不是一般的蚊子,它是蚊子家族中的战斗机,不仅体型大,咬人又准又狠,关键是一般功效的蚊香拿它没办法。睡在蚊帐里,照样被咬。因为它就站在蚊帐外虎视眈眈,只要你的手脚靠近蚊帐,它的尖牙利齿只要够得着你的肉,一定不会错过。竹蚊咬人不仅疼,而且很疼,它注入你体内的毒素得让你疼上小半天。据说它咬你的时候,有六根螫针插入你的体内,吸血前还把唾液滴进你的毛细血管里,以防止你的血在它的食道里凝结造成堵塞。等你被咬醒感觉到疼时,战斗机已经嗡嗡地扬长而去了。我至今好奇,三国时的“竹林七贤”为什么那么喜欢在竹林下开怀畅饮、纵酒放歌,难道山阳县的那片竹林都不长蚊子吗?还是那片竹林的蚊子因害怕被醉倒都不咬他们?最烦人的是竹叶落瓦坎。土木结构的瓦屋顶,瓦坎是雨天排水用的,最怕堵塞,一旦堵塞,很可能就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还可能冲坏土墙,腐蚀梁柱、橼条。竹叶薄而细长,风吹落在粗糙的瓦坎上后,如磁石吸附般,刮不走,也流不走,最容易造成堵塞。如果你的房子建在竹林下,这是件苦恼事。若屋后的竹林是自家的还好办,挨近房屋的毛竹砍了可解此虞,但若不是自家的,恐怕就不那么好商量。遇上不明理的,故意在靠近你房子的竹林坡地上留笋长竹,那就有得吵了。为预防竹笋变竹祸害屋顶,最有效的办法是当竹笋还是竹笋时就挖掉。这些年母亲一到春天就喊着要回老家,她牢牢惦记着厝后的那片竹林,哪些竹鞭蜿蜒到了厝边,肥年最易出笋,她记得比竹林的主人还清楚。竹林的主人懒惰,母亲必须回去除笋。来回一趟,车费数百元,住上个把月,就为了收拾那几根春笋。浪漫而旷达的文人雅士,自然是不在意这样的烦恼。他们将竹喻为“岁寒三友”之一,不惜万千诗文加以褒赞。三友中,我喜欢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万木萧瑟中不惧严寒的盛开,总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惊喜。但我更欣赏竹之宁折不屈的傲骨,再厚重的大雪,可以压弯它的腰,待雪过天晴,冰雪融化,它又挺直脊梁傲立山川。竹与梅的不同还在于,梅往往是独来独往、一株老到死,虽枝头千万朵,入土只一根,而竹子就不一样,丛生成林,竹鞭长到哪,竹笋冒到哪,儿孙林立,郁郁葱葱,代代迭生。笋可食竹可用,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农民喜欢种竹不爱栽梅的原因吧,毕竟实用主义是万物为人所爱的硬道理。“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是我最喜欢的赞美梅竹的句子。若以此自喻,梅是青春年少时,竹是中年岁月人。04我一直误以为,高士爱竹,爱的就是家乡的毛竹,后来才知道这大错特错。对竹极度迷恋的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有一次住进一座空宅子,立即命人来种竹,问其故,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能种在院子里的,一定不是五大三粗的毛竹,应是诸如罗汉竹、琴丝竹、凤尾竹之类小巧玲珑的观赏竹吧,否则竹鞭突突地长,几番攻城掠地,还不把墙基给拱裂了啊。种在院子的是小竹,长在山上的才是大竹。“不可居无竹”,伴随左右的是小家碧玉,历经霜雪考验的是大竹。
如果你认为村民们只是将竹子填充到生活中过日子而已,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片面。充满智慧的农民,是善于将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提炼为人生哲理的高手。一句“竹篾编出千样物,谷米养出百样人”就是最好的印证。形容老人的固执,乡亲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凊铁难打,老竹难弯”;形容人的不同命运,有句话说“松树有鳞重重盖,毛竹呒皮过严冬”;教育人要有好德行,用这八个字形容:“前人栽竹,后人享福”;形容人要有骨气,说“竹被烧成炭,竹节还是直的”“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毁节”;警示做人要谦虚谨慎,说“拦路竹鞭不生笋,生笋竹鞭不出泥”;说一个人的力量单薄,说“雷打单株树,风折呒尾竹”“嫩竹扁担,难挑重担”;教育做人要有是非观,说“屋后不栽竹,菜园不留笋”……凡此种种,不无是生活实践的真知灼见,让人读来津津有味、头头是道,于会心一笑中沉思,于扼腕长叹中感慨,于无可争辩中警醒,于是是非非中顿悟。谁说“不可居无竹”只是文人雅士的专利?平民百姓过日子,也一样“不可居无竹”。一为诗画品性,一为人间烟火,境界不同、作用各异而已。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自都将生活过得真实而精彩。己亥年仲春—END—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叶翔宁
在这里寻找寿宁的记忆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