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显昌漫话川竹竹在衣食住行中

2022/7/2 来源:不详

市场营销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2749-1.html

泛而言之,四川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竹。

先说衣。且不说砍竹子卖了来扯布做衣服这种间接的“衣竹”,就说以竹上身的直接衣竹吧。广义的衣应该包括头上和脚下,这就见竹了。大多数斗笠是竹蔑编胎、竹叶填里的,叫竹笠;还有一种是用笋壳编的,叫箨笠。鞋呢,在旧时多由家里妇女自己手工做,其鞋底往往要加几层笋壳;至于男性热天常穿的草鞋,其材料中就少不了竹丝做筋骨。还有一种今天已不多见的田间专门工具叫“龟背”,则实际上是一袭竹编“外衣”,套在田间劳作的农民背上做遮挡烈日曝晒之用,这“龟背”大概可算为数不多的直接的竹衣了。

还有没有直接“竹衣”的呢?也有。一种见于记载。据《南方草木状》言:“箪竹叶疏而大,一节相去六七尺,出九真(按:九真为地名,在今越南境内)彼人取嫩者磓浸纺织为布,谓之竹疏布。”这种布今天已见不到了。度其意当为竹纤维布。

另一种竹衣笔者曾亲眼见过。这可是名副其实的竹衣——确切的说是一种特殊的内衣。我是在一位唱花脸(黑头)的川剧演员家里见到它的。衣服由细而坚实的一段段半寸左右的观音竹用弦线穿缀成网眼形的各片缝合而成。川剧界有句谚语,叫做“冷不死的小旦,热不死的花脸”。花脸演员总是扮演霸王、张飞一类孔武角色,上妆时内穿肥厚的“胖袄”以突出魁梧的身躯。冷天好说,热天可就苦了。为此,得在贴身处穿上这种竹衣,以避汗水沾衣。这位演员的这件竹衣还是他已故的老师传给他的。经两代人的穿用,竹子已被汗水浸成了铮亮的古铜色。现在他已把它作为纪念品珍藏,不但不再穿上舞台,平常也不轻易示人。据老师告诉他,由于这种内衣非常精致,价格不菲,在旧时也只有相当身份的人才穿得起,比如京官朝见皇帝、地方大员隆重的礼仪场面,衣着是相当严格的,盛夏也马虎不得,因此才有了这发明。清王朝倒台后,也才转入梨园家用。

食。直接入口的当然首数竹笋。几乎所有竹种的笋皆味美可食,而且从鲜笋一直吃到干笋,四川大宗出产的名笋有川南的楠竹笋,从大包大包带壳的鲜笋到精加工的袋装“玉兰片”,都闻名遐迩。另外,荥经一带还出产一种美其名曰“金耳环”的笋干,则是当地山民每年进山现采现制的一种传统土特产。

再一类竹食,则是那些虽不直接以竹入口,但要取其味、得其趣的别致吃法,一是今天被视为傣家风味的竹筒饭,其实四川民间也存在着。那就是进山打猎、采药、烧炭或耕种土地的山民,就地取材,砍一段竹筒,剖成两半,装上大米和水,合竹扎紧,放在篝火上烧熟后剖竹取饭而食。一是后来被曾经当过荥经县大老爷的名厨师黄晋临改进搬上“姑姑宴”成为名菜的青筒鱼,其实也同竹筒饭一样,本是乡野之民的“野食”:临溪得鱼,顺手取一段竹子,剖成两半,放入鱼和简单的调料,合竹缠紧,放入火堆烧之片刻,即可取而食之。这类食品,除了食物本身的味道,还沁入了鲜竹的清香,而这种吃法,更是古风野趣盎然,令人遥感到燧人先民初试烟火之意趣来。

俗话说“人吃五谷生百病”,似乎入药也应列为食之一翼。诚如是,则常用中药配方中的竹茹、竹芯、淡竹叶和鲜竹沥等也该属于“食竹”之列。

如果再从广义的“食竹”来考虑,那么,伴竹而生的动、植物也应属于此范畴,则川南生产的珍品竹荪、各地皆有的竹根蕈,以及竹鸡、竹蛆(笋子虫的幼虫,一种美味珍贵的滋补食品)等也应属“食竹”的内容之一。

至于为食服务的竹器就更多了。除了前述的筲箕、刷把、筷子、蒸笼之类每家必备的东西,尚有各种民间酿、酱制品的容器也少不了用竹材作的。

如郫筒酒、温江及中坝的酱油,都是以一段竹筒为包装容器,而临江寺豆瓣、夹江豆腐乳、叙府(宜宾)芽菜等的包装,也是用“凸”字形制独特的竹篓为之。因编制这类竹篓的需要,还在各地形成了不小的帮会。成都还为此出现了一条油篓街呢。

住。如前所述,四川的民居总是少不了竹材的。兹不赘。

行。如果理解为为行走服务的话,手杖也该纳入。这,在四川的历史就很悠久了。据史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在身毒(今印度)市场上就见到过刻有铭文的筇杖。筇杖,即筇竹手杖。这筇杖,有人说产于今天的西昌地区,也有人考证说就是出于南方丝绸之路山行之始的邛崃。但不管怎么说,它出于四川则是无疑的。

其他竹制或含有竹材的交通工具就更多了。

滑竿。实为一具让两人抬着行走的躺椅(四川俗称“马札子”或“马架子”)。是一种完全以竹为之,旧时遍及全川的长途客运工具,现在只残留在峨眉、青城等山区旅游道上为一些老弱妇幼登山者服务了。

索桥。旧称笮桥。从这“笮”字就可以知道它同竹的关系,即它的桥身和桥栏都是用竹编纤藤构成的。

溜筒子。是一种架设于难于架桥的山间河道、溪涧或悬崖峭壁间的索道交通工具。其索也是纤藤,上悬以活动的坐篼或竹筒,让过往行人或坐着竹篼、或如猿猱般抱着竹筒从此岸滑向彼岸,那一索渡天险,四下无依傍的情景真令人惊心动魄。

至于船舟,现代化的轮船自然是钢筋铁骨,脱离了竹木之胎,但至今仍为数不少的游弋于江河湖沼的人工木船,它们身上至少还保留着古已有之的三大件竹制品:篙竿、船篷和纤藤。这纤藤,平时作停泊拴船之缆,逆水行舟时,它就成了至关重要的拉船工具了。

凡此种种,衣食住行,不一而足。竹,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默默地餐风吸露于巴蜀的深山老林,成才后又倾毕生之所有,不惜粉身碎骨,默默的奉献于万户千家,于此,每一个有心的四川人我想都是有所感触的。(待续)

-关于我们-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新浪微博

行脚成都

今日头条

行脚成都

百家号

行脚成都

天府文化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