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宝鼎31唐安民漫谈文献中的宝鼎风

2022/6/4 来源:不详

漫谈文献中的宝鼎风物

?唐安民

作为全州人,至今无缘登临宝鼎,深以为憾。所幸网遇《触摸宝鼎》编辑群,得以在文献图片中神游。作为文旅人,看群中诸君于宝鼎山水探胜、人文梳理皆已深涉,自己没有调查,也就没有发言权。思考良久,唯辟蹊径撷取文献中宝鼎风物记载,结合旅游要素,聚焦文化核心吸引力、旅游消费带动力,谈一点以风物开发为“引线”,促宝鼎在新时期延续文脉、实现文旅融合的个人想法。

一方山水,一方风物。凡名山大川古寺,历来都与风物相随,风为节俗,如古代长安慈恩寺上巳节的“题名会”、杭州金山寺的“七月半”,今湘山寺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诞”。“物”如九江大林寺的桃花,杭州净慈寺外西湖的荷花,峨眉的灵芝雪胆,长白的人参。对于普通游客而言,风能聚气,物能动人,是让名山大川古寺与游人产生紧密关联的重要媒介。在天湖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山地户外旅游品牌打响,宝鼎山水只留其形、古刹(苦炼庵除外)仅剩其壳的当下,加强与天湖互动,与游客联动,提升宝鼎风物吸引力,让山水重新赋魂,或是一条捷径。

一、朝山风俗

宝鼎岭,又名覆釜山,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风俗是“朝山”。明洪武《永州府志》载:

“全、永、宝、武、静江等处,每于秋后,无问南北、男女、长幼,跋涉数程,名曰‘朝山’,道途往来不绝。至则止宿演经岩中,尝数百人。”

清康熙《全州志》载:

“岁八月湖南诸郡士女来谒,络绎于道,俗为‘朝山’。”

明顾璘《浮湘集》《灵家山》诗云:

“灌木攅云猿啸悲,崩崖截涧马来迟。庞眉老衲忘人世,只取朝山记岁时。”

朝山,据《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到名山大寺进香参拜,与“拜岳”并称为“拜岳朝山”。西汉桓宽《盐铁论》云“古者无出门之祭,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象。”清翟灏《通俗编·神鬼》按:“俗于远方进香谓之朝山。据文,则此俗之兴,由于西汉。”清魏秀仁《花月痕》云“后来痴珠解馆,心印以心疾发愿朝山,航南海,陟峨眉,前年顶礼五台。”郑振铎《大佛寺》:“挂了黄布袋去朝山,瘦弱的老妇,娇嫩的少女,诚朴的村农,一个个都虔诚的一步一挨的,甚至于一步一拜的,登上了山。”由此可见“朝山”的习俗兴起于西汉,是指到距离相对较远的名山大寺去进香参拜,历朝历代全国各地名山大川皆有朝山习俗。

熊友斌摄

宝鼎岭朝山的时间是在农历的八九月,原因正如明洪武《永州府志》所云“祖佛修行于绝顶上,山势最高,云雾常渝密,气候极寒,仅八九月可以登览。”因为宝鼎山势极高,春季山间多云雾,夏日酷暑无遮挡,冬季气候极寒,只有八九月是最适合登临朝拜的时段。加之周边地区农业生产规律,夏季“双抢”之后,秋日“秋收”之前,是田地间劳作最为清闲之时。初秋大好风光,农事闲暇时段,地方政事不急,加上善男信女心中所念、一生所求,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正是官员百姓登山朝拜好时节。

朝山的目的,对于地方官员而言,主要是山上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尤其是逢地方干旱年成,到宝鼎朝山,为民祈雨、固民之本,成了地方官员的一件“民生”大事。明代洪武初年的太守章复、正德年间的太守顾璘,因久旱祈雨先后上过宝鼎。上宝鼎祈雨,究其原因,一是山为水之源,水为雨之源,祈雨必至水源处。

清嘉庆《全州志》按语云:

“覆釜,郡境第一大山,远近诸峰视若培嵝,脉连九疑、祝融,横界夷夏,越城岭宝鼎诸峰,为南条之首,史称南岳。长八百里,兹盖岳之发轫处也。况郡西诸水,多滥觞于山足,与昆仑、岷峨何异,不但能出云雨、见怪物而已,宜为全人所虔祀也。”

二是宝鼎为寿佛修炼所,有大佛保佑,祷雨灵验。清·蒋啟敭《募修宝鼎白云庵序》云:

“东下曰圣水岩,清泉一线,千万人取不竭,否亦不溢,至此祷雨辄应。”

“宝鼎之寿佛修炼所,旧有白云庵,奉其像,祷雨立验,每岁秋间登山礼佛者,男妇杂遝,踵相接也。”

“夫宝鼎踞万峰之巅,钟灵古秀,而寿佛居之,能出云备时雨,蘇民之涸。”

与蒋啟敭同游宝鼎的蒋鼎山《咏覆釜山》诗注云:

“覆釜山即是宝鼎,系寿佛修炼成真之所。灵泉溉万井,所指宝鼎山东下面有圣水岩,祈雨者争取之,万人取之不竭,不取亦不溢出。”

对于文人雅士而言,朝山则是结伴相游,登临送目,探寻遗迹,考究掌故,怀古咏今,诗文互答;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朝山更多是游览观光,拜佛许愿,所许之愿无非健康、婚姻、子嗣、平安、富贵等人之常情常愿;对于寺庙僧侣而言,朝山之月,是香火旺季,一年寺庙维持所系,对于香客斋食、饮水、香火、功德、止宿都是有所准备,所以顾璘诗有“庞眉老衲忘人世,只取朝山记岁时。”所谓“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平时寺僧们在山上无欲无求,不知身处何年何月,唯有一年一度的“朝山”之会才能提醒他们关于“时间”的记忆。

作为一种“佛事”,“朝山”已经逐渐失去他的文化根基和群众基础,但宝鼎神秀山水、灿烂人文没有变,二、八月游春、赏秋的绝佳季节没有变,登山的交通、吃住行娱购游的配套远胜昔时,若与时尚流行方兴未艾的攀岩探险、文化探秘、户外运动等结合,开发出新的“朝山”项目,一定能接续宝鼎历史上游人“往来不绝”“络绎于道”的辉煌。

二、宝鼎好物

自古名山灵山多奇花异草圣物,遍寻文献,历代宝鼎好物在植物有扫堦竹、莱菔、芎藭魔芋、药材;动物有异鸟、虾蟆;特色交通工具有篮舆;圣物有圣水、神灯。这些物成为山的传奇、佛的传说中非常接地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今旅游吃住行娱购游的消费链条关联紧密,若适当传新转化,是让文物、文献活起来、火起来的好的“引线”。

石头间的观音竹粟丹东摄扫阶竹

宝鼎特产竹种,又名扫堦竹、扫叶竹、观音竹,在宝鼎相关文献中频见。

“产扫叶竹,仅尺许,叶密而小,干久不脱。”(明《广西名胜志》)

“产扫堦竹,仅尺许,叶密而小,名观音竹。”(清康熙《全州志》)

“产扫阶竹,仅尺许,叶密而小,干久不落。”(清《纂集通览湘山志》)

“产扫阶竹,仅尺许,叶密而枝小。”(清嘉庆《全州志》)

扫阶竹在明清时方志中均有记,可见当时作为地方名胜、特色风物知名度较高,其特点是地处高寒,枝干矮小,仅尺许;叶密而小;竹叶干久不脱。这样的竹子低海拔难以生长,仅见高寒绝岭之上,干瘦叶密,犹如苦行之僧、孤诣之人,为历代文人吟赏。

宋·赵崇萃《覆釜山扫阶竹》云:

“寸尘不染灵台镜,直干能钩潭底秋。此物无此应有节,真空分付与比丘。”

明·顾璘《浮湘集》扫堦竹云:

“高岩短竹余一尺,纤叶袅袅青鸾毛,空山无人月华冷,西风满地秋萧骚。”

关于扫阶竹的几个名字,我想“扫叶竹”一定是老百姓起的,就是根据它的功能来起,干短而硬、枝小而细,是做竹扫帚的好材料。“观音竹”估计是山间僧人起的,取它高寒绝岭独生苦修之意;而“扫阶竹”“扫堦竹”应是文人雅士们取的,兼顾功能和雅训。

莱菔

在清·蒋啟敭《游覆釜山记》一文中,有一段描写让我这个吃货特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