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文冯贤亮明清嘉定的社会环境
2022/6/24 来源:不详明清嘉定的社会环境与竹刻业
冯贤亮
自明代中叶以降,嘉定成为全国竹刻最重要的中心,竹刻名家辈出。由于宫廷推重与文人好尚的双重影响,使嘉定竹刻业达到鼎盛。竹刻技艺的传承与刻竹文化的雅好,在士人生活圈中都有重要记忆。在乾隆朝以后,竹刻的“精英化”因素开始衰退,大多趋向民间日用,商业化明显,虽销量甚广而雅作渐稀。
三、物质文化与人生追求
历史悠久的嘉定,文风久盛。在整个明清时期,嘉定就出过3个状元和个进士、名举人。文人士大夫们对于生活享受的追求,对闲适的生活空间的努力营建,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地主、名宦、豪绅、巨商等有力人物,建造的园林、别业,堪称繁多。尽管造价昂贵,但这种对园林的偏好,在当时有风靡之势。所谓“江南大家,皆有园林之胜”。
数不数胜的大小园林,曾遍布江南城乡,构建起了一道重要的风景线。仅嘉定县城及其所属南翔镇,著名的就有江园、唐园、迈园、嘉隐园、张园、杞园、檀园、漪园、三老园等十余所。一般园林的建设费,少则白银千两,多可至万金以上。
嘉定孔庙
嘉定城内至今还有保存完全的中国第四大孔庙、明代始建的著名花园“秋霞圃”等。而在孔庙之外,隔横沥相望,是汇龙潭公园。该园因万历十六年()开凿的汇龙潭而得名。潭的四周,曾有新渠、野奴泾、唐家浜、南杨树浜、北杨树浜5条溪流,汇聚于天顺四年()所筑的应奎山下,有弹龙取珠之象,现在仍有遗迹可寻。根据民国《嘉定县志》记载,那时汇龙潭湖面十分宽畅,中有应奎山,树木丛茂,风景甚佳。每逢端午节,在这里举行龙舟比赛。清末时,同时举行比赛的有六、七艘龙舟,有青乌、绿白、百子、老黄龙等名称;比赛的日程往往依据龙舟的多少来确定。每天龙舟遍游四门,晚上也有全身燃灯的龙舟,称为“夜式”。相传在太平天国战争前,这种“夜式”多达数倍,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每逢立夏节,赛舟人先用一个竹竿插在柱上,然后焚烧香烛、锭帛,这叫做“立咒”,如同宣誓要做某事一样。比赛开始时,再由好事者抓阄以排定先后次序。获得第一的,当然以此为荣,作为领头,轮流竞赛,每年都是这样。每当比赛举行的时候,苏州画舫(俗称灯船)大多到这里来营业,一些富商豪客都来游玩,各地卖艺的也聚集在这里。大概要经历十天,比赛才会结束。
在经济上发展到一定水平,自然会导向更高的物质享受与休闲生活追求。从明代以来,江南奢侈之俗,无论是大的城市,还是偏僻的小村落,都有增无减。嘉定县虽土地高阜瘠薄,然而“俗之勤且俭者日非”,从道光末年开始,地方上“渐趋华竞”,“浮薄少年”因衣食稍裕,出行动辄乘坐车轿;就是乡村务于耕织的百姓,生活也颇习华靡,“非茶肆听书,即酒家醵饮”。
明代中后期杭州人张瀚曾深刻指出三吴之俗的奢化极其精绝之处,主要在奢侈品的制作与价值方面,令时人惊叹,所谓“矧工于器者,终日雕镂,器不盈握,而岁月积劳,取利倍蓰。工于织者,终岁纂组,币不盈寸,而锱铢之缣,胜于寻丈”;其制造的精巧细玩,已达到这样的境地:“盈握之器,足以当终岁之耕;累寸之华,足以当终岁之耕织也。”价值不菲。此后,唐甄(-)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吴地胜天下。典籍之所聚也,显名之所出也,四方士大夫之所游也。”有学者认为,到明代后期,江南的奢侈品生产已在全国处于了领先地位。
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士大夫充裕的空闲,使社会日常休闲活动更趋多样和兴盛。清人王士禛在《分甘余话》中,就较为恰当地概括了江南的风俗好尚,包括斗马吊牌(赌博之风)、吃河豚鱼(民食好尚)、敬畏五通邪神(民间信仰)三大方面,风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赌博方面,为斗蟋蟀而兴起的促织盆制造业,在苏州主要有陆墓邹、莫两家,都极工巧。时人评论,邹家二女大秀、小秀所造的促织盆,是当时最精妙的。
这种对于器物的偏好,其实较为普遍。王士性曾说:
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书画之临摹,鼎彝之冶淬,能令真赝不辨。……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即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此亦嘉、隆、万三朝为盛。至于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动辄千文百缗,如陆于匡之玉马,小官之扇,赵良璧之锻,得者竞赛,咸不论钱,几成物妖,亦为俗蠹。
所谓“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动辄千文百缗”,自然包括了嘉定县的竹刻,与以往悠久的棉业生产相比,竟然发展成为当地手工业制品中的代表,而闻名四方。
清人赵昕撰有《竹笔尊赋》,其序云:
疁以竹刻名,器则为酒觚,为诗筒,为书尺,为楸奁;人则为仙释;物则为蟹、为蟾蜍。因竹肖撰,恍惚海上鬼工矣。而笔尊尤精绝。一尊之周,写形造境,无美不出。洼隆浅深可五六层,漏沈其次也。
大概说明了嘉定竹刻的出名,以及上乘竹刻的主要类型,包括酒觚、笔筒、书尺、汝奁等;而镂刻的图形多以仙释人物、螃蟹、蟾蜍等为主,都随竹形而刻,顺其自然,可称“海上鬼工”。其中最精之品仍在笔筒。此外的产品,还有酒杯、簪钗等物,甚至连吸烟的烟管,也因嘉定竹刻所制,堪称“奇胜”之物。嘉庆年间有人就说:
吸烟之具,铜头木身,名曰烟筒,又曰烟管,曰烟袋,有金、银、铜、铁四种;或用竹管,两头以玉石铜铁镶之,式様不同,短者七八寸,长者四五尺。《本草》云,烟管长者丈余,好事者以吸管长远,则烟来舒徐为美。近日有嘉定竹刻烟管,山水、人物、花卉及诗词之类,最为奇胜。
当然最好的烟具是以云南翡翠石镶口,配以嘉定竹刻之烟管,使吸烟者感觉更佳,所谓“气在椒风蕙露先,一枝斑竹本含烟”,“琅玕字刻家家玉,翡翠痕仪朵朵烟”,很令人陶醉。
虽然竹刻作为一门技艺,历史上很早就有,但其盛行,当在明代中后期。发展至清末民初,竹刻技艺的传承一直不绝如缕。根据很多文献记载,嘉定无疑是当时中国一个重要的竹刻中心。而当地竹刻的创造者,则被雅称为“竹人”,其杰出群体由乾嘉时期的嘉定人金元钰所撰《竹人录》收入,而流芳后世。
金元钰撰《竹人录》
四、竹刻业的兴起
在嘉定地方的特色土产中,竹子一类就有很多种,包括慈孝竹、护据竹、淡竹、紫竹、斑竹、石竹、水竹、山竹、燕竹、筀竹、凤尾竹、王侯竹、黄金嵌碧玉、碧玉嵌黄金、观音竹、黄姑竹等。这都为竹刻工艺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原材料。
晚明以来的文人们,颇雅尚闲趣。文房用品、家居陈设等物,像茶器中的箬笼、竹篮、竹箱等,插香的香筒,湘竹、毛竹为主材的笔筒,以白竹、棕竹等为骨架的竹扇等,都属竹制或竹刻品,就很受欢迎。万历四十六年举人、秀水县人沈德符(-)就说过,苏州一带制作的折扇,以紫檀、象牙、乌木作扇骨的,都被视为“俗制”;只有用棕竹、毛竹为之的,堪称“怀袖雅物”。沈德符还指出,当时是轻扇面而重扇骨,“惟骨为时所尚”,名手所制的,一柄价格从一两至三两不等。折扇的这一雅、俗之分中,表明了时人对于竹扇的爱好程度。
从明朝的正德、嘉靖年间开始,有一二个雕刻家因兴趣所至,开始将竹雕刻成书枕笔筒之属,以充文房用品,当时也无所谓刻竹工业。一般说来,这一二个雕刻家,就以嘉定人朱鹤(号松邻,一作松龄)为始。
朱氏祖籍徽州,后迁松江府,到朱鹤时代,始分居至嘉定。清前期的嘉定人陆廷灿(曾官福建崇安知县)认为:“疁城竹刻,自明正、嘉间高人朱松邻鹤创为之”。生活于乾嘉时期的嘉定人金元鈺(钱大昕的弟子),回顾“竹人”历史道:“吾疁自前明正、嘉时朱松邻橅宋元人小景,创始刻竹,嗣后专门名家,或行草楷隶,或人物山水,并称绝技。”差不多同时的嘉定人王鸣韶(-),是王鸣盛之弟,钱大昕之姻娅,同样指出:“隆、万间有朱松邻者,本文士,以其余技雕刻竹筒置案头插笔,人多求之。……故嘉定之竹刻、盆树闻于天下,后多习之者。”直至民国时期,当地人还追述说:“吾乡自朱松邻传子小松、孙三松以刻竹世其家,遂成风尚。”
朱鹤赖以成名的“镂法”(竹刻技法),不过是以刀为笔、以竹当纸,将雕镂玉石之技与书画之法汇于刻竹工艺。朱鹤因以“松邻”为字,成了其竹刻品的代名词。有传闻记载说:“云间陆祭酒,宏奖风流,高朋满座,顾无松邻子,不乐也。”朱鹤所制的簪匜,“世人宝之,几于法物”,以致“得其器者,不以器名,直乎之曰‘朱松邻’”。
朱松邻松鹤益寿纹笔筒
关于朱松邻(松龄)成为其竹刻品的代称,清代的考据名家王鸣盛曾作有《练祁杂咏》六十首,其中一首道:“唼啑金鱼泛绿漪,盆花深院影离披。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龄一枝。”在该诗之后的注释中,王氏特别予及提及:“邑产金鱼盆树,可供清玩。明邑人朱松龄以竹刻笔筒、香筒、酒杯、簪钗等物,今女子首饰,有名‘朱松龄’者。”
朱松邻之子朱缨,号小松,书画皆擅,且能师承家法,所刻古仙佛像,据说可比唐代吴道子的画。金元钰为他写传道:
朱缨,号小松,松邻子,居清镜塘,貌古神清。工小篆及行草,画尤长于气韵,间仿王摩诘诸名家,山川云树,纡曲盘折,尽属化工。刻竹木为古仙佛像,鉴者比于吴道子所绘。性嗜酒,故独酒家能数得之,他求者弗即应也。养生家劝之节饮,笑答曰:“管辂顿倾三斗,扬雄酒不离口。世间殇子岂尽酒人哉!”卒不听。县令尝召之,不往。令急之,曰:“我能破家。”笑曰:“我乃无家,何破为?”
这不仅说明了小松的才艺得到世人夸赞和高度认可,而且也透露了其嗜酒之性与狂傲之态,就是上海人毛祥麟说的“性惟嗜酒,中年后,恒入醉乡”的样貌。但其技艺之精,令人惊叹。像刻罗汉像,所雕的一串念珠,刀锋达到了“细若蚊睫”的地步,所谓“须眉欲动,各具情态”,堪称珍品。
朱缨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
朱缨的儿子朱稚征,号三松,继承了祖、父之业,据说更是精乎其技。《竹人录》就认为,明代的刻竹名家,“至三松而技臻极妙”:
朱稚征,号三松,小松仲子……至三松而技臻极妙。三松性简远,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长画驴。其雕刻,刀不苟下,兴至始为之。见者情惬,则任其携去勿惜。意所不属,遗以多金弗流顾也。……画道以南宗为正法,刻竹则多崇尚北宗。盖以刀代笔,惟简少朴茂、逸趣横生一派,最易得神也。
陆廷灿也有类似的记载,但他特别提到三松竹刻一物,“常历岁月乃成”,性格上与乃父相似,也是“喜饮酒”。
就朱氏祖孙三代的技艺比较而言,民间一般的说是“小松出而名掩松邻,三松出而名掩小松”,一代高过一代。毛祥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松邻之名,晚年始噪,至小松而盛,三松则继其余耳”。不管怎样,朱氏祖孙三人时称“嘉中三朱”或“竹三松”。三人都是读书识字、操履完洁,而且“以雕刻为游戏者”。类似的论述,还见于常熟名士郑光祖的笔记:
嘉定县竹刻,极雕镂之巧。传闻始其事者,为前明朱鹤字松邻、鹤子缨字小松、孙稚征字三松。三代皆读书文雅士,而以雕刻为余技,至今擅其技者,不闻流传他邑。而所刻一切,诚足供赏玩。
这样,嘉定竹刻自朱松邻创始,由其子小松继承,再传至其孙三松,朱氏一派技法已臻于“极妙”。嘉定竹刻的局面就此打开,刻竹为业者日众,有清人所谓的“争相摹拟,资给衣馔,遂与物产并著”之说。后来有人回忆说:“朱去今未百年,争相模拟,资给衣馔,遂与物产并著。邑好古士大夫家所藏真三松制者,重如拱璧,不轻饷人。余匏系疁土,偶寓目焉。叹笔尊于人,可爱斯传,传斯久,物且有然也。”文化技艺与地方物产开始并而为一,建构成嘉定地方士人生活日常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海宁县名士吴骞(-)在嘉庆十年()曾作诗称颂过朱氏三松的竹刻声望:
三松名誉满天涯,削出昆刀一片霞。
那及秦家红袖好,遮侬老眼不生花。
一寸凌云是我师,十年眞悔读书迟。
短檠从此休轻弃,会有占镫拥髻时。
诗中所谓的“秦家红袖”,正是朱派传人秦一姊。但其作品在清代已不多见。寓居南翔镇的李流芳(-),万历三十四年()举人,工书善画,是所谓“嘉定四先生”之一,据说也“游戏学朱松邻刻竹”,“摹印效文国博,亦皆不在二子下”。
直到明末,继承“三朱”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侯崤曾、秦一爵、朱幼芳、王永芳。其中侯崤曾出身嘉定名门,是侯峒曾、侯岐曾的从弟。朱幼芳与王永芳,或刻人物、花卉,或刻阴文、阳文字,也都有名一时,作品虽非至珍,但在后世文人们看来“犹堪赏玩”。
大概而言,竹刻品可区分为两类:一是“以竹筒刻山水人物,若笔筒、酒杯、香筒诸器者,是就竹之围圆而成,俨然名画也”;二是“以老竹根,就其高卑、曲折、浅深之宜,刻为人物山水、果菰花卉,名为阳文。”
显然,在“嘉定三朱”之后,嘉定竹刻名家亦代有其人,并且“形成专门艺术”,即在雕法上有三派:一是以深刻作浮雕或圆雕的朱氏刻法;二是以浅刻或略施刀凿即使成器的濮氏刻法;三是以留青为阳文花纹的张氏刻法。至于竹刻品,从初时的崇尚簪钗等服饰,渐为几案间的陈设用品所取代,品类更见完备。此后的嘉定竹刻,更称盛极一时,那些精美的竹雕,大多成为文人们喜爱的斋头清玩,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竹刻品的雅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的江南,竹刻工艺的发展曾形成了两大派:一是“金陵派”,以濮仲谦为代表;二是“嘉定派”,就是朱松邻这一派了。张岱曾盛赞濮仲谦的技艺之巧,所制竹器之贵重:
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款,物辄腾贵。
同为明末清初人的王士禛(-),谈及“近日一技之长”,竹刻方面只推濮仲谦,地位与螺甸工艺的姜千里、嘉兴铜炉的张鸣岐、宜兴泥壶的时大彬、浮梁流霞盏的昊十九等并提,评价颇高。
后来褚德彝讲了一段佚事,言其曾得竹扇骨一副,刻款即署“仲谦”;后又得一竹刻笔筒,也署有“仲谦制”,则十分珍赏,认为嘉定竹人中能与仲谦之技相抗衡的,只有朱松邻了:
数年前曾得其竹扇骨,刻双松缠茑萝,纠结不断,浅刻款“仲谦”二字,然此种刻法似未足云巧也。顷得一竹笔筒,高三寸余,刻作一老松,松身霜皮重叠,磥砢如数百年古松状,旁干斜出,针腊掩覆树腔,稍空处二老正展画幅共观。一老者在旁,手握如意,俯身审视,身后二僮,一手持一杖,一在后窥伺,眉目意态,各各不同。入手色泽莹洁,不知其为竹也。松节下有“仲谦制”三字,浑古朴雅,灭尽斧凿痕。练水竹人中惟松邻足与抗手,刻竹至此,叹观止矣。
濮氏这一派风格,和同属“金陵派”的李耀并称,不事精雕细琢,“只略施刀凿以见自然之趣”,显然与朱氏的穷极工巧之风,是很不相同的。所以无锡人钱泳(-)比较后认为“竹刻,嘉定人最精”,也应符合事实。
未完待续(本文选自冯贤亮著《明清之际的江南社会与士人生活》,上海书店出版社年6月版,原题为“第六章文化技艺:明清嘉定的社会环境与竹刻业”)
冯贤亮,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史、江南地区史、中国社会文化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出版著作主要有《河山有誓:明清之际江南士人的生活世界》《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明清江南的州县行政与地方社会研究》《清史》等,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
文字编辑:樊杨
//////////
排版:王巍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