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宝鼎24蒋财政漫谈文献记载中的覆
2022/5/7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994023356023855&wfr=spider&for=pc
漫谈文献记载中的覆釜山
?蒋财政
覆釜山,又名宝鼎岭,(亦名湘山、朝山。)为楚南全州的佛教名胜之一。山在县城西南,属越城岭山脉,离城约八十余里,高险峻绝,凌逼霄汉,旁列七十二峰,因其绝顶有一石形如覆釜而得名。据唐代李知元《古塔记》记载,湘山祖师,郴州人氏,俗姓周,法讳全真,别号宗慧。年幼出家,师从径山道钦禅师,后云游天下至于全州,初住持湘山。会昌毁佛,乃只身入城西覆釜山结庵而居,苦修十余年。大中初,佛教重兴,刺史韦宙及士人入覆釜迎佛下山。咸通八年二月八日,坐化于湘山寺。全真法师人称“无量寿佛”,历代勅封为“慈祐寂照妙应普慧大师”。天下名山僧占多,湘山祖师驻锡宝鼎期间,曾留下众多传说与遗迹,与县城湘山寺遥相呼应。一在山之巅,为避世苦修之所,一在城之侧,为入世渡众之地,从此平分秋色,皆大欢喜。今参考康熙《湘山志.宝鼎之图》及历代文献所载名胜,约有数十处,其中最著名的有大覆釜、小覆釜、哪吒山、观音山、达摩岭、圣水岩、演经台、天门、白云洞天、佛足、定心桥、舍身崖、观音阁、白云庵、佛盖山、灵家山、定光寺、飞锡庵、莲花庵、苦炼庵、显龙庵、快乐庵等。
左为哪吒山,右为宝鼎岭粟丹东摄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年(),四月十一日至十八日,在覆釜山一带进行考察,初欲从南洞登宝鼎,因不熟地形,几次折返。接连数日,披荆斩棘,伏身蛇行,徒步穿越于北宝鼎(宝顶峰)与南宝鼎(覆釜山)之间。白天跋山涉水,夜则伏案疾书,记录一天的行程及收获,事见《徐霞客游记·卷三上·粤西游日记一》,使这次探秘宝鼎之行,声名远播,功不可没。早在徐霞客之前的唐宋时期,因其湘山寿佛文化的传播,除了县城的湘山寺,远在城西的覆釜山,也早已成为全州及周边善男信女的朝拜之地,每当秋高气爽,往来络绎不绝,形成空前的“朝山”盛会。古代长乡通往西延之路,由紫岭经拱桥头,过达摩岭至分州署为官道。朝山者则从五福经苦炼庵,直上南宝鼎。半山腰的苦炼庵香火鼎盛,由来已久。南宋时,湘山寺四十六代住持古涧祖潮禅师,曾在此修建庵堂,以利行旅及信众歇栖之所。通判赵崇萃题以“苦炼庵”之名,事载《湘山事状全集·卷九》。或云昔年全真法师为避佛难,途经山川,初驻锡半山苦炼庵,而后覆釜,及从西延下山,乃有快乐庵之名。以苦炼始,以快乐终,似有深意存乎其间也。
说起宋代的赵崇萃,知道的人大概不多。“寸尘不染灵台镜,直干能钩潭底秋。此物无此应有节,真空分付与比丘。”这首题为《覆釜山扫阶竹》的诗,可算是吟咏覆釜山的始作俑者之一。明代全州太守顾璘,曾多次游览覆釜山,留传诗作十余首,其中(天低石角云常拥)一诗曾刻于二天门石壁之上(旧说在一天门不确),今选录三首,《宿灵家山僧居》:“夜宿招提舍,秋云冷石堂。天河斜挂户,瀑水静依床。迭岭攀跻险,虚空梦寐凉。明朝登宝顶,期与玩神光。”《七十二峰》:“七十二峰高下悬,天梯云栈互勾连。芒鞋竹杖空林里,一路行吟破暝烟。”《覆釜山》:“紫盖浮空万岭低,秋风扶策上丹梯。金仙莫厌红尘客,只借烟霞一夜栖。”明代全州人张昌胤,有《白云洞天纪游》诗共三首,其一云:“碧树阴中绕一湾,柴门日启昼常关。天间石窟无多处,佛殿僧房各半间。足履归云围路径,杖头落日挂青山。依稀会得如来意,贝叶莲华仔细看。”
清代诗文之多,远超宋明,以文章论,有清代康熙时长乡曹一湛的《覆釜山记》,后有西延小洞蒋大梁的《登宝鼎山记》,及万乡蒋啟敭的《游覆釜山记》等为代表。今录清代数家诗作,聊窥一斑。曹一湛诗三首,《苦炼庵》:“自爱秋山好,崎岖不厌登。攀崖云是侣,坐石竹为朋。屈曲疑无路,幽深独有僧。何时重借鹿,骑上最高层。”《登白云峰》:“梵王宫殿倚层巅,飘渺烟霞泉外天。万派飞流丹嶂下,孤峰高插白云边。虬蟠古树苔常湿,猿挂苍藤岩半悬。安得惊人如谢眺,至今留憾在青莲。”《圣水岩》(中有演经台):“岩前流水碧于苔,岩外白云自往来。昔日老僧飞锡去,无人更上演经台。”蒋良骐诗一首,《舍身崖》:“名危魂已惊,履境口更哆。四大本来空,无身复何舍。”单捷诗一首,《过达摩岭》:“深山鸟道客行稀,一望苍茫如翠微。恍似凌空来上界,真疑仰首捧晴晖。悬崖瀑布流千仞,当路古松大十围。说与乡人浑不信,满身常带白云归。”蒋柟诗一首,《题覆釜山》:“潦巢覆釜白云浓,本是南条在楚峰。势压湖湘八百里,支分岭海几千重。远探漠漠凌云汉,近睇岩岩类岱宗。见说衡峰七十二,兹山料应是初峰。”
另附覆釜山有关记载如下:
《湘山事状全集》宋·蒋擢。
卷之九。覆釜山苦炼庵记。
闻之西方有神,其名曰“佛”。行一切苦,无求于人。湘山祖师亦有精修苦行,现再来佛身。自径山得法,初卓锡覆釜,次佛盖,又次而湘源,今道场是也。
覆釜,西去城百里,崇山峻岭,人迹罕到。住持古涧祖潮,躬行践履,将以淑诸人。于山之中途,筑室为二三子办道日之所。多植苦炼门,间以苦竹半。刺史赵公即以“苦练”名庵,盖有深意。其旁有田,有药畦,有羊区,可耕可莳,以食其力。晨香夕灯,左瓶右钵,一尘不染,万缘寂然。兹苦乙(下缺四行共七十二个字)仲冬十有九日。
朝奉大夫、前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张琮书。
朝请郎、通判全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赵崇萃名。
朝请大夫、知全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林起莘题盖。
《洪武·永州府志》明·虞自铭、吴琏等修。
卷七。山岩。全州。
覆釜山,在清湘县西八十六里。唐天宝六年,亦名湘山。祖佛修行于绝顶上,山势最高,云雾常渝密,气候极寒,仅八九月可以登览。上有扫街竹、罗汉條,泉流岩窦间,涓涓清冽。佛于岭半结庵,今尚存。全、永、宝、武、静江等处,每于秋后,无问南北、男女、长幼,跋涉数程,名曰“朝山”,道途往来不绝。至则止宿演经岩中,尝数百人。日夕西望,紫霞光中,隐隐见佛像至,图绘传之四远。夜见圣灯飞空而来,及闻讽经、饶钹、钟鼓之声,咸骇异焉。
《嘉靖·广西通志》明·林富、黄佐纂修。
卷第十二。山川志一。全州。
覆釜山,在州西八十余里,有七十二峰,高险峻绝,凌摩霄汉。绝顶皆石,圆如覆釜,因名。(顾璘诗:“天低石角云长拥,风掠岩腰树半摧。秋气忽寒高隼避,午阴将合老龙回。”)
《广西名胜志》明·曹学佺。
卷之二。桂林府。全州。
覆釜山,州西长乡,跨湖广新宁县界,其山上接层穹,下临无地,游者扳缘绝壑而上,有天马、佛足诸踪。产扫叶竹,仅尺许,叶密而小,乾久不脱。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
卷一百七。广西二。全州。
覆釜山,州西八十二里,跨湖广新宁县界,峭险峻绝,凌逼霄汉。一名朝山。有七十二峰,其名者曰大、小覆釜峰。顶皆有石如覆釜,岩壑泉石,层叠环绕。
又州西四十里有屋柱岭,山脉与覆釜相接,高耸迥出天表。
《康熙·全州志》清·黄志璋等修。
卷之一。方舆志。山川。
覆釜山,在郡西八十里。山有七十二峰。峭险峻绝,凌逼霄汉,绝顶如覆釜,因名。即无量寿佛成果之地。岁八月湖南诸郡士女来谒,络绎于道,俗为“朝山”。
大覆釜山,上接高云,下临无地,峭拔如壁,登者攀缘而上,顶有天门、佛足诸跡。产扫堦竹,仅尺许,叶密而小,名观音竹。有鸟如八哥,朝夕入佛座念“阿弥陀佛”四字。
小覆釜山,在大覆釜东,稍平。无量寿佛结庵于此。
灵家山,在覆釜下四十里,重冈叠障,游者至此下舆马,缓步以入,仰视七十二峰,如在天半。
罗氏山,在郡西一百一十里,昔有罗氏居此,故名。
圣水岩,在大覆釜峰顶,水自穴出,下有盘石潴之,旱祷辄应。郡守章复书“圣水岩”刻于碑。
舍身崖,在覆釜山西。悬崖峭壁。至者莫敢俯视。
《纂集通览湘山志》清·张澹烟。
湘山岩泉。
圣水岩,在大覆釜山顶,水自穴出,下有盘石潴之,旱祷辄应。郡守章复书“圣水岩”刻于碑。其山上接高云,下临无地,拔绝如壁。登者扳援以上。顶有天门、佛足等迹。产扫阶竹,仅尺许,叶密而小,乾久不落。又峰之东为小覆釜,稍平。佛祖结白云庵于此。
舍身崖,在覆釜山西。悬崖峭立。至者莫敢俯视。
《粤述》清·闵叙。
覆釜山,在州西八十余里,七十二峰峭蒨峻绝。凌逼霄汉。有石如覆釜焉。壁立千寻,登者攀缘而上,顶有天门、佛足诸迹,有岩曰“圣水”,旱祷辄应。
《广西通志辑要》清·苏宗经。
卷四。桂林府。全州。山川。
覆釜山,州西八十里。山有七十二峰,为郡境第一大山,郡西诸水多滥觞于山足,宜为全人所虔祀也。
圣水岩,在覆釜山顶,水出岩穴,下有石盘潴之。旱祷有应,章郡守复镌“圣水岩”字于石。
《嘉庆·全州志》清·温之诚、曹文深等纂。
卷之一。舆地。山川。
覆釜山,在城西八十里,以形似名,七十二峰高险峭拔,登者攀缘以上,有定光寺,顶有天门。产扫阶竹,仅尺许,叶密而枝小,又产芎藭魔芋。寨圩水出其左麓,大会水出其右麓,其东为小覆釜山。
(案:覆釜,郡境第一大山,远近诸峰视若培嵝,脉连九疑、祝融,横界夷夏,为南条之首,史称南岳。长八百里,兹盖岳之发轫处也。况郡西诸水,多滥觞于山足,与昆仑、岷峨何异,不但能出云雨,见怪物而已,宜为全人所虔祀也。今所谓寺者,安知非旧时岳神灵宫哉,自以为寂照证果地,于是庸夫、愚女重趼而登,如狂如醒,而奸髡于险帜处,巧立名字,如所谓一天门、舍身崖者,以益神其说。甚矣,人心易迷,而邪说之害过于洪水猛兽也。然闻风鹜趋者,要是他乡异县之人,若郡中土著尚不惑于邪说,或好游者偶一至止,亦足见全人趋向之正云。)
灵家山,在覆釜下四十里,重冈叠障,游者至此下舆马,缓步以入,仰视七十二峰,如在天半。
罗氏山,在城西一百里,有泉,昔有罗氏居此,故名。(案:罗氏山,或名罗家山,今不知其处,据孝廉蒋氏水考,谓覆釜右峰,俗名哪吒山,正大会水之所出,一名罗江。哪与罗,吒与家,当因音近而讹。)
大茅岭,一名大帽岭,一名达帽岭,一名达摩岭。去城九十里,其下水流四合,资溉甚多。
圣水岩,在覆釜峰顶,水出岩穴,下有石为盘潴之,旱祷有应。郡守章复镌“圣水岩”字于石。
舍身岩,在覆釜山西。悬崖险峭。至者莫敢俯视。
:(《民国·全县志》以上记载与此相同。唯多哪吒山一条,附录如后。)
哪吒山,与宝鼎并峙,大则五六倍之。明有杨和尚得道于此,古寺久废,惟残础断瓦而已。
《西延轶志》清·程庆龄、蒋崧等纂。
卷二。舆地。山川。
哪吒山,署东四十里,峰环如莲瓣。中间堆阜累然如莲蓬实,有古冢,时隐时现,即土人莫测其所在。
宝鼎山,署东四十里,又名覆釜山,寿佛修炼成真之所。《省志》载,南岳发脉于少延,即此地。哪吒与宝鼎二山,俱璧立万仞,中亘石梁丈许,仅容足,曰定心桥,逾桥始登鼎。鼎之上有飞来石,方径五尺许,色青而细润,异于本山。东下曰圣水岩,清泉一线,千万人取不竭,否亦不溢,至此祷雨辄应。上有白云峰,庵曰白云庵,唐太和末寿佛避难于此。有鸟焉,鸣声曰“阿弥陀佛”。有虾蟆二种,一鸣曰“宝鼎山高”;一鸣曰“哪吒山高”,其声相应答,皆寿佛灵迹也。
舍身岩,署东三十五里,在覆釜峰(即宝鼎山)西,悬崖险峭,至者莫敢俯视。
大帽岭,一名大茅岭,一名达帽岭,一名达摩岭。署东二十里,高峰层出,路极险隘,上岭下岭有四十里。山下水流四合,资溉甚多。自大埠头至州必由之路。
征稿启事
为宣传全州宝鼎岭及周边地区的名胜,开发家乡的旅游资源,我们拟以民间力量,争取一年时间撰写《触摸宝鼎》一书,《南国大家》特向社会征稿,无稿费,以书相酬。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