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范篁岭模式
2023/5/9 来源:不详作者:焦晓东
近年来,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中央各部委、地方各级政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做了大量积极工作,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案例和创新基地。例如自然资源部发布两批共计21个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公布四批共计87个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发改委推出4个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涉及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生态补偿、碳普惠、生态文旅、美丽乡村建设、绿色信贷、自然保护区建设等诸多方面,他们的先行先试和成功经验值得重视、借鉴和推广,“篁岭模式”便是其一。
凤凰涅槃前的痛楚
篁岭是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北部江湾镇的一个徽州古村落,以“修篁遍岭”而得名,隶属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栗木坑村委会管辖。篁岭竹林遍布,毛竹、金丝竹、观音竹等比比皆是,竹笋、水笋、苦笋是重要地方特产。该地区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较短、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8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以上。石耳山平均海拔米左右,高处海拔米左右,距篁岭村10余里,山脚与村落高差来米,水量充沛,水质极优。历史上该地区以农业为主,依山开垦了千亩梯田,篁岭古村落迄今已有余年历史,依山而建的徽派民居高低错落,呈半环状分布,被人称为“挂在悬崖上的古村”。
十年前,这里也和国内其他濒临消亡的古村落一样,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恶化,加之地质灾害频发,原来的多户人家有条件陆续搬迁,最后仅剩68户,整个村庄“人走、屋空、田荒、村散”,一片萧条。村民搬迁后的闲置房屋年久失修,开始腐烂,有的甚至坍塌,村庄在“半空心化”问题严峻。
浴火重生般的华丽转身
如何利用本区生态资源,助力村民脱贫致富,成了婺源县委、县政府迫在眉睫的大事。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他们制定了引进社会资本对篁岭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解决方案。
一是挖掘生态元素增值生态产品价值。乡村晾晒农作物是一种常见民俗,在湖南、安徽、江西等山区农村都能见到。初期得益于深入乡村摄影家们的惊艳照片,更得益于婺源县委、县政府的创新精神和锐利眼光。辣椒、玉米、笋干这些普普通通的农产品,油菜花、果园、竹林这些司空见惯的乡间景象,梯田、晨雾、白墙这些习以为常的山村景色,在他们看来都蕴含着一个共同的元素——色彩。循着这条思路,调配色彩,增值景观,他们带领篁岭人干起了农艺师、艺术家、建筑师、民俗家的活。这些做法包括:积极引导村民从事生态农副产品生产经营,涌现了“晒秋大妈”“米粿达人”“抖音新秀”等网红,开发梯田观光农业,变传统的“种农田”为现代的“种景观”;发掘民间工艺,突出明清徽派古建筑风格,从民居、官宅到祠堂、牌坊,可以说“外面五百年、里面五星级”;内涵挖掘、文化灌注,举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鲜花艺术节,活态演绎祭山神、傩舞、徽州婚庆表演等民俗活动。可以说,篁岭古村既是自然的宠儿,也是巧手装扮的人文杰作。
二是扫清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障碍。以完善产权政策为核心,实施了小产权房办证试点、产权置换、资源入股、土地流转等一系列举措,农民的山林、果园、梯田、古屋等生态资源得到了法律保护,也为这些资源要素的价值转化开辟了道路。主要做法包括:创新性采取“公司+农户”形式,由景区与农户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景区向余户村民租赁了近千亩梯田,通过土地流转,共同开发梯田观光农业;通过市场经济杠杆,对村落建筑物进行产权收购,投资建设篁岭新村安置搬迁。
三是坚持走共建共享之路。坚持“共同入股、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原则,安排有手艺、有专长的贫困户回景区生活,量身定制工作岗位;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此外,拥有篁岭户籍的村民每年可从公司旅游收益中获得分红。“人人腰包鼓,户户有盼头,空巢老人笑,团聚儿童闹”,生动呈现出一副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
从年起,婺源县委县政府开始对篁岭古村进行整体搬迁和保护性开发,通过环境治理、重塑景观、兴办旅游,建成了面积约15平方公里集古村、花海、晒秋、流水等美景为一体的篁岭景区。景区对外接待游客从年的20万人增长到年的万人,实现从“衰败村”到“网红村”的华丽转身,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一匹“黑马”。近年来,篁岭古村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得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商旅文化产业发展示范乡村等诸多荣誉称号,呈现出“青山绿水不变、村民返居兴业、乡村文明开放”的新面貌,备受瞩目、广受好评。
“篁岭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山还是这座山,田还是这片田,村还是这个村,屋还是这些屋,深藏在婺源石耳山脉的一个偏僻而幽静的山村依托这里的生态资源,把看似平常的山水林田打造成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以绰约的身姿,给世界带去惊鸿一瞥,这个小山村引起的轰动效应,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篁岭模式”。其成功的秘诀在于:
一是立足优势,构建精品。婺源境内多森林、溪流,自然环境优美,是古徽州府所辖六县之一,具有浓郁的徽州文化特色;以农业为主的经济,附加值低;相对闭塞交通不便等这些条件,放眼全国相同或相似的地区为数不少,关键是看谁能深挖其中的生态元素、人文元素,寻找它们完美的契合点,把短板和潜力相统一,走差异化道路,打造精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是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打造一个精品胜过十个俗品。切入点找好、找准,能够以点带面加速整个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篁岭模式也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产出高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二是政府推动,政策创新。想得深、看得远、抓得实是婺源县委、县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体现。他们能够把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统筹起来,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为扫清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障碍,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婺源县“环保”行动实施方案》《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鼓励政策、保护政策、创新举措,这种为民、有为、担当的作风是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是双向增值,保持定力。“两山”理念的辩证关系表明,绿水青山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篁岭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更为重要的是用金山银山回馈绿水青山,增值自然资本。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富裕起来的篁岭人靠手抬肩挑背驮大力治理地质灾害和改造水源,此举不仅改变了古村相对缺水的历史,还最终恢复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生态景观。持续十年的双向增值,精心打造,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也是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
四是权益共享,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为此应构建政府、企业、个人等多种主体积极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而其核心是自然资源产权明晰和制度创新。许多生态产品具有连续分布、互为影响、不可分割的属性,他们推行的“权益共享”“权益到户”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共建共享能调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篁岭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以前的元提高到年的元,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正在成为村民的道德行为准则,可见共同富裕将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持续内生动力。
五是知难而进,寻求突破。“篁岭模式”的形成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面临一些困难和发展的瓶颈。例如,篁岭景区出名后,由于周边非景区村庄景色也不错,给“低价团”钻了空子,出现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影响了景区声誉;依靠乡村旅游,婺源县70%以上的人口吃上“旅游饭”,但像新冠肺炎疫情这类特殊情况也带来了更大的冲击面,对于这些影响生态产品可持续实现的问题,婺源县委、县政府也已充分认识到,提出了从单纯依靠门票获利的经营模式,向探索打造多元生态产品,促进产业生态化,加大区域协同方面转变。相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篁岭模式”未来将日臻完美。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本文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年第14期
《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开设有战略、宏观、区域、世界、法治、社会、文化、前沿、产业、智库论坛等栏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中国发展观察》在学术理论界、各级党政机关以及企业家阶层拥有广泛而稳固的读者群,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重要机构和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权威数据库列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获评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期刊数据库“年度经济学最受欢迎期刊”。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A座7层(邮编:176)
网址: